碑帖拓本知识与清宫御书处镌碑刻帖案例解说

碑帖拓本知识与清宫御书处镌碑刻帖案例解说缩略图中国题字网

主讲人尹一梅老师

2024年10月25日上午,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尹一梅老师作题为“碑帖拓本知识与清宫御书处镌碑刻帖案例解说”的专题讲座。尹一梅,1980年供职于故宫博物院,先后在保管部、古书画部、研究室从事碑帖保管、鉴定、陈列与研究工作。从师马子云先生,参加了整理、鉴定故宫庋藏碑帖及为地方博物馆鉴定碑帖工作。长期从事碑帖研究,担任《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懋勤殿本淳化阁帖》《石渠宝笈精选配图版·故宫博物院碑帖卷》主编。发表了《谈<淳化阁帖>“银锭纹”问题》《浙图藏阁帖和<懋勤殿本>阁帖》《清御书处镌碑刻帖事务述略》《<三希堂法帖>刊事杂考》《<敬胜斋法帖>考》《“正大光明”匾辨析》等研究性论文五十余篇。多次应邀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博物馆、文物出版社组织的碑帖、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并在会议上宣读论文。参加了香港研究资助局赞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的“宋拓《淳化阁帖》综合研究”计划等科研课题。主持了故宫博物院“朱翼盫先生捐献文物精品展”“兰亭珍拓展”等碑帖部分展览。

该讲座为“古梅讲坛”第四讲。故宫博物院古梅计划得到香港赛马会全力支持,公益慈善研究院独家捐助,在此特别鸣谢!

此次讲座由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院研究馆员杨丽丽老师主持,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院主办,故宫学研究院、数字与信息部承办。讲座在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数字所演播厅)举行,来自院内外50余名听众现场听取了讲座。

碑帖拓本知识与清宫御书处镌碑刻帖案例解说插图中国题字网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尹老师首先介绍碑帖的基础知识。碑帖虽作为一个词汇使用,但碑和帖是有严格区分的。原始的碑,主要是在宫庙中拴牲口、看日影识阴阳,或者下葬时使用。帖,包含的内容广泛,五代北宋以后刻于石木之上以供传拓的是刻帖。传拓的拓本亦称为帖或法帖。

碑多为长方形的立石,重在金石学价值和书法艺术。帖通常是横石,内容是刻帖者认为值得留传、推广的书迹,重在书法价值。碑帖并称是从研习书法角度着眼。

碑帖拓本又被称为“黑老虎”,主要是因为其颜色黑、价值高、分量重且制假手法多样,容易“伤人”。

碑帖是历史资料、文学资料、文字学资料的载体,同时具有书法价值和石刻研究价值。碑帖也有相当的经济价值,如唐代虞世南所书《孔子庙堂碑》的原石拓本,在宋代就“千两黄金”也难买到了。清乾嘉时期,金石考据学大兴,碑帖拓本为文人墨客推重,价格有时高于其他类藏品,用书画名作交换碑帖拓本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接下来尹老师讲到碑帖的分类。碑刻主要包括刻石、碑、墓志、摩崖、石阙、造像题记和石经等。刻帖分为丛帖和单帖。

刻石,即汉代之前的石刻,也称为“碣”。现在流传下来著名者有战国(秦)石鼓、《泰山刻石》《瑯琊台刻石》等。

碑帖拓本知识与清宫御书处镌碑刻帖案例解说插图1中国题字网

石鼓

碑刻,从内容上讲分为墓碑、功德碑和记事碑三种。墓碑,主要记载死者祖宗家事、个人品德和生前事迹等,如汉《张寿碑》《尹宙碑》等。功德碑,主要为碑主歌功颂德,如东汉《敦煌太守裴岑记功碑》。记事碑,通常立于宫殿、庙宇、石塔、桥梁等建筑前,记述其兴建因由、何人主持、建造过程、规模程度等等,如隋《龙藏寺碑》、唐《九成宫醴泉铭》等。现所见最早的碑刻拓本是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温泉铭》,同时还有欧阳询《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和柳公权《金刚经》等。

墓志,是为表达对亡人的哀悼和怀念,埋入墓圹的石刻。以前认为建安十年(205)曹操下令禁止厚葬立碑,晋武帝咸宁四年(278)下诏重申碑禁,因此把刻石埋到地下从魏晋开始。现有出土的《贾武仲妻马姜墓志》(延平元年,106)等为证,可知汉代已经有埋幽的习俗。

摩崖,在汉代内容多是记叙修通栈道的,如《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西狭颂》等。唐宋后,多为山水佳景处的诗人题咏、题名。

石阙,兴盛于汉,是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建筑物,有单阙、双阙、子母阙等。阙是建筑中的装饰,一般刻有铭文,记官旨记官爵、功绩及重要事情等。也有为表达对山神的崇拜而建的石阙,如“嵩山三阙”(太室石阙、少室石阙、开母石阙)。

造像题记,一般附刻于石窟佛龛的预留之处,内容通常是表达造像者祈福消灾的祈愿。以龙门石窟的“龙门二十品”为代表。其书法兼隶楷二体神韵,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

碑帖拓本知识与清宫御书处镌碑刻帖案例解说插图2中国题字网

龙门二十品之始平公造像记

石经,是刻于石上以便流传的儒家经籍和释道经典。汉时《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等先秦经典因辗转转抄,多有谬误。东汉熹平四年(175),汉灵帝在蔡邕等人建议下,订正各经文字,刻石立在洛阳太学前,以供取正,即为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熹平石经》。

刻帖按照编辑体例,可分为丛帖和单帖。丛帖是将多人的书迹、信札等收集起来镌刻,如《淳化阁帖》《大观帖》《群玉堂帖》《三希堂法帖》等等。单帖则独立成篇,如《兰亭序》《洛神赋十三行》《麻姑仙坛记》《千字文》等等。

有人将“碑帖”涵盖内容扩展,认为凡能拓下来的钱币、金石拓片(青铜器铭文、立体器形、瓦当、砚台、玉器)图案等皆属于碑帖,其实这与金石学家界定的“碑帖”有区别,只是拓本而已。

接下来尹老师介绍制作碑帖拓本的相关内容。碑帖拓本的墨色分为浓墨和淡墨。拓法分为扑拓和擦拓。浓墨拓通常用扑拓手法,“乌金拓”黑光闪亮,可鉴人影,就是浓墨拓的一种。淡墨拓,扑拓、擦拓均可。“蝉翼拓”着墨清淡而均匀,如“淡云笼月”,是淡墨拓的一种效果。

碑帖拓本知识与清宫御书处镌碑刻帖案例解说插图3中国题字网

乌金拓

碑帖的上石方式分为书丹上石和摹勒上石。前者是书者写朱字于石上以备镌刻,宋元以前碑刻多用此法。后者是将碑文书写于纸上,然后用透明纸复写,再钉朱,最后刻石。

接着尹老师讲到关于碑帖鉴定的内容。碑帖拓本有重刻、翻刻、伪刻。重刻是明着告诉别人此碑或帖是重新镌刻的。翻刻,主要是因为真本稀少,因此翻刻拓出,甚至故意做旧以充真本。伪刻则是帖铺子为赚钱而伪造之本。

碑帖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比勘。通过对不同拓本的石花、文字进行比较,鉴定真伪和早晚。如《多宝塔》的宋拓与翻刻,宋拓本用笔丰厚遒美,铓铩宛然,翻刻则臃肿无神;细节处宋拓“赵思偘”的“思”字有牵丝,翻刻则无牵丝。

碑帖拓本知识与清宫御书处镌碑刻帖案例解说插图4中国题字网

《多宝塔》宋拓

碑帖拓本知识与清宫御书处镌碑刻帖案例解说插图5中国题字网

《多宝塔》翻刻

避讳是碑帖鉴定的另一个重要依据。碑帖中的避讳可分为原刻避讳和后改避讳。原刻避讳是在书写时就将要避之字缺笔或空字处理。后改避讳是刻石、帖版镌毕后,后人根据当时的避讳需求再增添、改动避讳文字。如唐永徽四年(635)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中“垂拱而治”的“治”字缺末一横笔,避高宗李治讳。至清康熙年间,“治”字添刻末笔,同时为避康熙帝玄烨讳,又将“玄”字的末点磨去。原刻避讳可断定镌刻的年代,后改避讳可断定添改的年代及拓本的最早年代,对考证都有很大帮助。

在碑帖版本研究中,甚至刻错了也是考证依据。如《真赏斋帖》火前本袁泰刻跋的第10行和第11行文字镌刻颠倒,火后本将两行位置更正过来。后世可据此判断拓本的早晚。

讲座的最后一部分是清宫御书处镌碑刻帖案例解说。尹老师讲到,故宫收藏有碑帖拓本近3万件,其中有5000余件是1949年以前故宫收藏的,绝大部分是清代宫廷的拓本。清宫收藏的宋、明拓本较少,清代宫廷御制与大臣敬献的当朝拓本占绝大多数。

清代宫廷御制拓本,刻帖、诗文、训谕、联句、佛经、佛偈、佛像等占多数,主要用于陈设、颁赐。清代宫廷镌碑刻帖由内务府下属的御书处办理。御书处位于南熏殿西侧,下设刻字作、墨作、裱作和墨刻作,有工匠一百余人。

清代帝王喜好刻帖,故宫收藏的各种丛帖、单帖及联句诗、御制诗文等有几百种,其中清代宫廷镌刊的丛帖有20多种。其中《三希堂法帖》是乾隆时期镌刻较早的一部大型丛帖,有些刊刻中的成例是由此部帖开始的。

乾隆十二年(1747)高宗特谕,由梁诗正、汪由敦、蒋浦等大臣从内府编纂的《石渠宝笈》一书中选取了魏晋至明末一百三十多位名家的三百多件作品,题跋二百多段,印章一千六百余方,镌刻了大型丛帖《三希堂法帖》。刻帖完工后,乾隆十八年(1753)在北海建造阅古楼将帖石嵌入。

尹老师在研究中发现,在《三希堂法帖》的镌刻过程中使用有油条。油条即从墨迹底本上双钩下来的字样,附在石头上“钉朱”,由此将字迹印在石版上用以镌刻。所用之纸先涂上一层蜂蜡,用熨斗烤匀,纸质变硬后如同经油浸过。为双钩和上石时方便,经常将纸裁成条状,故名“油条”。施力“钉朱”上石的油条,会有损坏,以往刻石完成后要拓出一份拓片与墨迹对照,如有不妥处再修正石版。但《三希堂法帖》选用了大量历代名家书迹,这些宫中宝藏不宜取出用于核对,因此大臣上折拟再钩油条一份,以备核对之用。档案资料可以证明,首次双钩油条的人员,是懋勤殿写字优秀的大臣。有些油条,特别是大型丛帖,会有备份,备份油条由御书处管理的人员照第一份油条摹出。

《三希堂法帖》的油条现已无处觅寻,现有的实证是刻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的《钦定重刻淳化阁帖》的油条。《钦定重刻阁帖》的油条,可以证明清宫镌刻的大型丛帖,尤其是集前人墨迹而刻的,由《三希堂法帖》开始,钩有两份油条。《三希堂法帖》“油条”备份对清宫镌碑刻帖有开创性意义。

碑帖拓本知识与清宫御书处镌碑刻帖案例解说插图6中国题字网

油条实证

《三希堂法帖》镌刻后有改动,如卷十八的尾部刻有一段大臣彭元瑞奉敕题跋赵孟頫书《卫宜人墓志》。卫宜人(1363)卒,此时赵孟頫已去世四十一年,可知《卫宜人墓志》的赵孟頫名款为后人妄增。彭元瑞题跋的时间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但并非有此跋的拓本就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以后所作。和没有彭跋的版本对比可知,卷十八末帖《归去来辞》的最后两行连同彭元瑞题跋都是重新镌刻的。

北海阅古楼的《三希堂法帖》帖石现共四百九十五块,其中包括乾隆帝的《三希堂法帖序》、“烟云尽态”题字、甲戌题诗、跋尾、大臣职名等。但故宫藏清宫遗存拓本并没有“烟云尽态”题字和甲戌题诗,也没有花边装饰。这些应为道光十九年(1839)修整阅古楼时加刻的。清代宫廷镌刻的大型丛帖的增刻、补刻和替换现象,不仅见于《三希堂法帖》,《敬胜斋法帖》以及康熙时期镌刻的《懋勤殿法帖》也是如此。

碑帖拓本知识与清宫御书处镌碑刻帖案例解说插图7中国题字网

道光时加刻后的《三希堂法帖》

讲座完成后,故宫学研究院研究馆员杨丽丽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和点评:听罢讲座,强烈感受到碑帖传拓实践对于碑帖研究的重要性,就像书画鉴定离不开书画实践一样。通过传拓实践,可以深入地体会每一件碑帖中的用心之处。本次讲座首先全面介绍了碑帖的基础知识,包括碑帖的分类和代表作品,研究和鉴定碑帖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以《三希堂法帖》为研究个案,介绍了清宫内务府御书处镌刻碑帖的各项事务和程序。比如镌刻大型丛帖时使用的油条、石料的选择以及相对应的活计档等等。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清代宫廷对于碑帖的重视、保护、利用以及帝王的喜好。这项研究个案将文献考据与实物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故宫博物院的研究特色。在碑帖的个案解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碑帖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以及书法史等学科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碑帖研究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需要具备多学科的丰富知识。这次讲座还系统地展示了大量的文物图片,使我们在聆听的过程当中也享受到一场视觉盛宴,感受到了碑帖特有的既深沉古朴又生动鲜活的魅力。

在现场提问环节,听众就双语或多语碑刻等问题与尹老师进行了交流。讲座结束后,多位听众意犹未尽,纷纷上前和尹老师就其他相关问题继续进行了沟通学习。(源自故宫博物院)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01038119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761098998@qq.com

免费参谋咨询:8:00-22: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