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造假事件都是遭人唾弃,令人不齿的。
可是人教版上的“网红”杜甫、李时珍的画像,虽然被许多人在网络上说成了“造假”的画作,却并没有受到什么唾骂。
人们反倒觉得这作画之人思维开阔,用笔高妙,“造假”的模特找得也是非常合适,这一切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这一切的源头,便要说到创作了这些画作的画家,被评为世纪巨匠的“引西开中”的现代水墨人物画家、美术教育家蒋兆和。
“造假”由来:爱国画家的为国正名
为什么说这样的“造假”并不惹人生厌呢?因为这是爱国的画家蒋兆和为了维护我国与苏联之间的外交关系,受到了政府的邀请专门来进行“造假”的。
当时刚刚建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之间正维持着和谐的邦交友谊,因此两国之间也多有文化学术之间的往来与探讨。
这个时候,苏联的莫斯科大学提出了,想要在苏联举办,有关中国古代文化相关的展览活动的想法,这个活动之中就需要一些中国古代医学、天文科学的名家画像用来做展览。
中方觉得这是一个展示国际友谊和形象的大好契机,便应承了下来,开始了有关人物的资料搜集工作。
可是这份工作,并没有想象之中的那么简单。说起这些古代的能人巨匠,可讲的内容有许多,但是画像,却是寥寥无几。
因为在过去的时候,作画这种雅趣主要是皇室权胄、富贵闲人的玩乐消遣,中国古代那些钻研科学的能人,大多是些不入正统官途的人士,所以基本上很难有画作流传于世。
唯一相关肖像的内容,也不过只有寥寥几句话。想要做成一幅肖像画,实在是难上加难。相关的工作人员也是焦头烂额。
这事对于苏联方来说其实可大可小,但是对于当时弱小的中国而言,这终究是一次国家之间的交际,无论如何他们一定是要为刚刚建国的中国挣回一分面子。
所以这件事,最后出现在了我们周总理的办公桌之上。总理知道了事情原委之后,便和工作人员提议,寻找蒋兆和来进行创作。
为何是选择蒋兆和这个人呢?
因为这位蒋兆和,不仅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王牌教授,而且他这个人自小便开始学习绘画。
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时候,他还为了谋生学习了炭精画,用炭精去画素描人像,所以他对于人像方面的绘画经验是十分深厚的。
再加上拜了齐白石为师,有着名家弟子的名头与历练,蒋兆和的国画造诣也属于是比较不错的。所以无论是名望还是能力,蒋兆和都是首屈一指的。
也正是如此,相关人员听闻了蒋兆和的履历之后,翌日便登门拜访了蒋兆和,相求与他作画之事。蒋兆和大抵听了听需求,也是略有犯难。这次给到他的任务,是要提供给苏联李时珍与祖冲之的画像。
这可不是什么随随便便的工作,既要符合这两个人的人设,同时还得贴合历史上的描述以及大众的理解。这样的工作即便是蒋兆和这样的人物,也算得上是背水一战了。
而蒋兆和想到的解决方法,就是“造假”!工作人员一听蒋兆和这么说当场是瞠目结舌,不过这可是周总理推荐的美院泰斗呀!
自己人微言轻也不敢现场回驳他,出了蒋兆和的家,工作人员马不停蹄地便来到了周总理的面前,将自己的疑虑原封不动复述给了总理。
这项任务虽然不是什么上阵搏杀的要命问题,但是那也是上升到了国家荣誉之上的外交问题呀,怎么可以由着一个画家用这种“造假”的手段去随意搪塞!
周总理听罢,没有嗔怪,也没有质疑,反倒只是拍了拍这位工作人员的肩头告诉他,蒋兆和是个有分寸且足够认真的人,只要他说,这事他绝对能干的漂亮。
周总理安抚着这位工作人员的心情,让他安心把这份工作交给蒋兆和。因为周总理相信,只要他了解到了蒋兆和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成果,就不会再有这样的疑虑了。
“造假”名士:模特都是自己的身边人
蒋兆和也确实是没让周总理失望,听到了工作的要求之后,第一时间就开始去收集有关这两个人的信息,投入到了作画之中。
首先是李时珍。
此人乃是家喻户晓的的医圣,但是现在的史料之中对于他的描述非常少,只有在他自己的著作《本草纲目》的扉页之中,才有这么一句“予窥其人,晬然貌也,癯然身也。”
看到了这样的描述,别人都是一头雾水,没想到蒋兆和反倒不假思索地开始了创作。因为在他心目中,有着一个最为契合的模特来创作。这个人便是他的岳父。
说起来蒋兆和便觉得能让他去创作李时珍的肖像,也是天作之合。因为蒋兆和的岳父乃是被称为京城四大神医之一的名医萧龙友。
而且他的岳父,面容消瘦,个子一般,也是非常贴合《本草纲目》中的描述。就是如此,蒋兆和才能如此快速地进入到有关李时珍肖像的创作之中。
不出五日,蒋兆和便完成了创作,提前完成了这一半的任务,这一时间的他,创作出了如此贴合的李时珍画像,心头自然是志得意满。
但是面对着祖冲之的这一头,他也是真真的犯了难。因为有关祖冲之的文史材料,没有形象描述,没有画作,没有任何有用的信息。
蒋兆和唯一能想到的,便是和李时珍画像一样,为祖冲之画像找一个工作性质与个人气质相当的人物来做样本进行参看创作。
祖冲之呢,那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在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之中都有钻研涉猎的天才人物。
他开创的圆周率的精准算法比之欧洲早了整整一千年,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那个时代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书籍。
祖冲之画像
这个类型的模特,就得找近代比较有名的科学家作为参考。
经过妻子和朋友的多方提议,最终蒋兆和选择了在美国获得了哈佛博士学位,非常擅长于研究气象与地理,和祖冲之研究方向有所相像又非常有名气的竺可桢为蓝本,进行了作画。
这次的创作比之李时珍画像困难了许多,蒋兆和向相关单位找了许多竺可桢的照片进行创作,都觉得不能深入地去展现他们这种科学家的那种气质与特点。
所以后来的蒋兆和为了更好地完成肖像,向上层单位商讨提出了见上竺可桢先生一面的打算。
竺可桢
虽然不能照猫画虎地一味去套用竺可桢的形象,但这次的见面,也还是让蒋兆和受益匪浅,一回到自己的画室,便开始沉浸地投入到了创作之中。
为了这幅素未谋面,远隔千里的古代人的画作,蒋兆和废寝忘食,向领导交上了许多不同的样稿去做选择。
这个时候那位工作人员,看着蒋兆和对于这两幅肖像如此的钻研努力,果然如同周总理所说,心下是再也没有一丝疑虑。
他现在终于明白,原来蒋兆和所谓的“造假”那是要精挑细选,细细揣摩寻找合适的样本去做参考。
做了这如此之多的完善准备工作之后,蒋兆和才会投入作画志宏,而且他在作画之时也确实做到了下笔如有神,这样的人当真是当得起国家级泰斗的称号!
而且他这样一个中国画家圈子里的大拿,却甘愿为了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幅肖像画,劳心费力,这也当真展示了一位创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认真与执着,作为观赏者能够看到这样的作者创作的作品,也属实是三生有幸。
不仅是工作人员,拿到画稿的周总理也是有着这样的感受。他看到了蒋兆和完美地完成了这两幅作品,便大方地将画作交给了莫斯科大学方面。
莫斯科大学这面也是如期的将这两幅画作拿出来用于展览,向他们的国人展示着中国人的能力与气魄。
祖冲之塑像
虽然只是两幅简单的肖像,比不上蒋兆和的那些大作,但是因为他的认真与权威,最终这两幅作品一同被选入到了历史课本之中。
从此以后每一代的孩子都将在课本之中,通过蒋兆和的画作去贴近历史人物,让他们感受中华历史的博大精深与璀璨生机。
如此一来,不出意外的这两幅作品便成了蒋兆和传播度比较广的作品。
“造假”杜甫:画家顾影自怜惺惺相惜
但是要说蒋兆和传播更广的作品,那还要属语文课本上的“杜甫”画像。
通过这幅画像,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杜甫,同时也算是见到了蒋兆和。没错,杜甫画像的模特,就是蒋兆和自己。
因为前面两幅作品的问世与传播,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蒋兆和的专业性与创造力,纷纷都开始找蒋兆和求画。
不过这个时候的蒋兆和并不是很想创作那些其他的历史人物或者其他人像,在他心目中,有一个绝无仅有的人物想要去创作,那个人便是杜甫。
这话要说起来,就牵扯出了蒋兆和不少的柔肠情愫。因为对于蒋兆和而言,虽然他与杜甫之间相差了千年的光景,但是在他心目中对于杜甫是隐隐有着知己相惜的感觉的。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从出生的时候来看,蒋兆和与杜甫的境遇就是极其相似的。
杜甫出生于唐玄宗时期,正是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战火纷飞的年代,多年的屡试不第与穷困潦倒,让杜甫本就困苦的生活更加的雪上加霜。
而蒋兆和就更不用多说,他出生于清末,自打八国联军打入了北京,他就再也没有过过什么好日子了。
那个时候的他,辗转在上海、江苏、四川、北京等多地,只能靠着这唯一的画画天赋勉强度日。
都是年少时经受战火波及,都是一样的流离失所,孤苦无依。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其他糊口的本事,落魄文人与逃难画家,如此种种很难不让人唏嘘。
也正是如此,将杜甫的境遇投射于自身之时,蒋兆和感受到了一样的悲苦与离落。
但是杜甫多年落魄,却依旧顽强生存,甚至在看到了唐朝当时许多的混乱与不堪之后,还能坚持发声,创造了许多讲述民众疾苦的诗作。
对于年轻的蒋兆和而言,杜甫不仅是忘年的知己,更是他活下去的勇气与动力。
正是因为如此,蒋兆和在逃难与学画的这个阶段,也会用自己的画笔去创作有关表达大众痛苦与挣扎的作品。
蒋兆和在此期间,更是为了跟随杜甫的脚步,用杜甫的诗作为题,创作了《朱门酒肉臭》这样针砭时弊的大型现实主义画作,表达着自己爱国图存的决心。
更何况杜甫本人虽然落魄,但是也是一个惜才爱画之人。“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自己都没有银钱过活的诗人,还在这首题名《丹青引》的诗作中,感怀着曹霸这位画家的用功与忘我,表达着自己对这位画家的尊重与关怀。
同为画家的蒋兆和觉得,这样难得的知己,却没有一个可供后人怀念的画作,实属不该。更何况结合着自己如今的地位与能力,现在是为杜甫创作肖像的最佳时机了。
这个时候正是寒冬腊月的时节,在那个为了保障安全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寒刺骨的画室之内,蒋兆和却不同寻常地释放着独属于自己的极大的热情。
簌簌寒风也吹不灭他创作的欲望。一面颇大的镜子面前,蒋兆和面对着它,一面通过镜子观察着自己的样貌,另一面马不停蹄地开始着自己的创作。
对于有着如此感慨与寄托的知己,蒋兆和创作起来也是得心应手,激情澎湃。
那一刻,蒋兆和甚至觉得自己就像是杜甫的影子,像是杜甫借用他的手将自己的面貌一一还原在画纸之上。这两个忘年交好像在这一刻正式见了一面,一起宴饮畅谈,惺惺相惜。
最终这幅画作如约完成,蒋兆和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它发表在了刊物之上,让它可以借着这传播渠道,让世人看一看,他蒋兆和心目中的杜甫是个什么模样。
十分有幸的是,杜甫的这幅画作,最终也被选入了人教版的语文课本之中,成了学生们日日得见的传世之作。
说起后世,除了学习钻研画作之人,许多人其实并不了解这位早早去世的大画家蒋兆和。
但是他们没想到,他们每次看的那本语文课本之上,那副大大的杜甫像,那个他们随手涂鸦,甚至火到网络之上成为了一个词条的杜甫像,寄托了作画之人多少的情愫与惦念。
如人生有幸,寻得一个心有灵犀的知己,哪怕时跨千年,哪怕远隔山海,只要心是相通的,那便也是一种无上的慰藉了吧!
如此说来,这样的“造假”,也实在是一份无量的功德,既能表达自己满怀的情绪,同时能够让每一个观赏者都可以通过这样的作品去了解,去感受时代人物的变迁,这样的“造假”
真的希望能够多一些!(源自网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