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疫情反复、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2022年中国春季拍卖8家主要拍行的总成交额为99.5亿元,总成交量为10,951件,同比、环比2021年的两季拍卖均呈显著下滑态势。
- 成交率创疫情以来季度最高值,达81.78%;成交均价超90万元,较上季上涨2.6个百分点,市场信心提升。
- 香港市场以逾52亿元的成交额,占中国拍卖市场份额的53%,反超北京。反观北京市场受疫情冲击影响巨大,成交额跌至47亿元。
- 油画及当代艺术板块在逆势下表现依旧坚挺,下行走势趋缓,成交额近46亿元,环比下降10.7%;书画与古董瓷杂板块下滑态势严峻,成交额分别不到32亿元和22亿元,较上季减少了34%及45%。
- 超当代艺术家开始接力前辈,逐渐成为市场新主力。北京、香港两地8家拍卖行共有251位超当代艺术家的575件作品上拍,530件作品成交,成交率高达92%,共创造成交额7.9亿元。
- 艺术品资产配置理念升温。美联储的连番加息,使通货膨胀保持高位,资金避险情绪愈加明显,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另类资产配置。
- 市场中重要作品供给趋紧,倒逼拍卖行加深对美术史的梳理,此前被低估的艺术家重新被市场关注和发掘。在第一梯队艺术家巩固市场的同时,第二、三梯队艺术家开始发力,填补市场高价拍品缺失的空缺。
陈逸飞《夜宴》,图片来源:苏富比
2022年中国春季拍卖萦绕着浓郁的悲观情绪,全球不稳定因素加剧,又逢国内新一轮疫情的冲击,使今年国内春拍的成交额直接跌至疫情以来的最低谷。以苏富比、佳士得、富艺斯、保利、嘉德、永乐、华艺及开拍的成交数据为样本,8家拍卖行春拍总成交额为99.5亿元,总成交量为10,951件,比上一季度分别下降了30%和38%。
宏观经济的下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积极情绪。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态势明显,国内疫情多发,突发因素超出预期,对经济稳定运行造成了冲击。中国经济“半年报”指出,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其中二季度增长0.4%。在1、2月份经济恢复整体上好于预期的情况下,3、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下滑明显。面对明显加大的下行压力,各地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出台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稳住了经济大盘,推动二季度经济实现了正增长。目前全球经济滞胀风险在上升,国内经济恢复还存在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
疫情的来势汹汹成为今年春拍最大的变数,打乱了原本的拍卖节奏。本轮疫情再度升级,就连“精准防控”著称的北京和上海也未能逃脱疫情的严重侵袭。这两大艺术市场中心,也是藏家汇聚的重要城市,面对封控管理、旅行限制等防疫措施带来的挑战,使作品的征集、展览的举办及买家的出席都增加了难度和变数。不少拍卖行由于难以按原定时间进行拍品征集和运作,将春季拍卖会延迟至七、八月份举行,苏富比、佳士得甚至不得不放弃在内地的预展,致使作品潜在买家流失。但随着疫情常态化防控管理,这一问题将会有所改善,或是寻找到合适的替代方案,比如拍卖行采取以线上直播的形式来代替无法举办的线下巡回预展,试图用专家讲述的方式帮助那些未能身临其境的潜在买家理解和感受作品;又或是延期举办,尽可能减少变数。
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强是导致成交缩水的最根本原因。由于2021年秋拍并未达到市场预期——增加上拍量的情况下,成交额反而走低,拍卖行对此心有余悸,在拍品甄选上更为谨慎,多采取“缩量增质”的策略。买家方面也更显理性,在购买艺术品时不再是冲动型消费,而是会更多维度的考虑,平衡消费权重,缩减可配置资金。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下,卖方大多抱持观望态度,认为当下并非是释出作品的好时机,担心作品此时上拍会拍低,甚至流拍。一系列消极情绪导致春拍上拍作品数量大幅度缩水,仅有13,390件,比上季度减少了40%。
然而,在市场情绪低迷,上拍量急剧紧缩的背景下,季度成交均价和季度成交率却呈上扬趋势,表现亮眼。成交率达到疫情以来的最高位,为81.78%;成交均价也超过了90万元,在五季中排在第三。可见目前市场正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如此恶劣的市场环境下也未能阻挡买家的热情。
在“供给趋紧”的市场行情下,重量级拍品稀缺,亿元拍品显著减少,各板块TOP10作品同比去年价格走弱。中端价位拍品数量上升,是支撑起季度成交均价上行的主要动力。拍卖行将更多精力转向了对现有市场艺术家和拍品的学术价值挖掘和梳理上,不少沉浮市场多年却不见价格起色的艺术家在本轮拍卖中实现了个人作品的价值飞跃。比如方力钧,刘炜在90年代初创作的大尺幅代表性精品以超高的价格突破个人纪录;丁乙和张恩利凭借自己在艺术风格建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刷新了此前保持近十年的纪录;在拍卖市场上一直处于被低估的状态的王玉平、石虎、谭平、刁德谦也终于在今年开启了自己在二级市场上的新纪元。
另一个价格增长点在于超当代艺术家市场。藏家的追逐不断推高着超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价格走势,并屡屡刷新成交纪录。拍卖行也嗅到了该市场的潜力,纷纷推出青年艺术家专场,如华艺推出的“70后+当代艺术专场”、保利推出的“中国新绘画夜场”等。经过去年的试水,宋琨、高瑀、李继开、秦琦、刘晓辉、黄宇兴、欧阳春等热门70后、80后艺术家在该季上拍作品明显增多,其代表性作品更是收获了不错的成绩。他们的作品如今在一级市场上一货难求,以致于藏家的求购热情已蔓延至拍卖市场。
对于这些市场接受度非常高的作品,拍卖行有意增加其数量,同时由于超当代艺术家进入市场的时间不长,优质作品仍未大量流入市场,拍卖行仍有机会抢先搜集到这些重要拍品镇场,再配合一些中体量、小体量的艺术家不同时期、不同面貌的人物或风景作品,以丰富专题,增加藏家的购买可能性。
可见,即便是在不景气的市场大环境下,对于热门艺术家的作品和艺术家代表性作品,市场依然会给出好的价格回应。而真正好的作品也只会越拍越少,最终流入公共领域,这也进一步激发了藏家的争夺欲望,呈现出成交率和作品均价走高的行情。
从该季度整体成交情况来看,实际表现要好于拍前预期。成交率和作品均价双双走高意味着市场的购买热情仍在,短期内不会改变,这无疑是对市场的一剂“强心针”,释放出回暖的积极信号,稳定了市场信心。由此可推断,在下一季秋拍中,作品上拍量将会有所回升,重量级拍品的现身将会是主要增长点。
受大环境的影响,春拍中北京和香港地区的季度成交额和成交量均有下降。相比之下,香港市场的韧性更强,在疫情之下仍然走势平缓,成交额和成交量较上一季度分别下降了5.6%和17%;而北京地区受市场环境影响显著,波动剧烈,分别下滑了近41.5%和36.5%。
香港市场在春拍中以逾52亿元的成交额,占中国拍卖市场份额的53%,反超北京。反观北京市场受疫情冲击影响巨大,成交额跌至47亿元。成交量方面,则依然以北京地区为主导,尽管较上一季度出现大幅度下降,但仍然以8458件的总成交量,占据77%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香港地区。
长久以来,北京一直占据着中国拍卖市场的龙头地位。众多老牌拍卖行都汇聚于此,该地区的文化艺术底蕴深厚,拥有稳定的藏家群体和丰富的拍品资源。北京市场展现出的惊人交易实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拍卖机构纷至沓来。在后疫情时代下,北京地区迎来了永乐、华艺、开拍等多家重要拍卖行的加入。然而在市场下行的大环境下,拍卖机构数量的增加并未能带动成交额和成交量的上行。由于北京的艺术市场已进入到存量时代,市场份额有限,新的拍卖机构大量涌入导致原本的市场份额被稀释。明显可见,保利与嘉德于北京地区的成交额受市场震荡影响收缩显著。未来,拍卖行业的市场博弈将愈加激烈,倒逼着拍卖行需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服务水平,以及拍品质量。
反观香港市场,作为亚洲重要的贸易港口,享有政策和税收的双重优势,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藏家来此交易。在“零关税”的优待政策下,香港市场展现出无可匹敌的拍品征集能力,汇聚了来自亚洲乃至全球的高端精品。同时,苏富比、佳士得、富艺斯等国际大拍行的驻扎丰富了拍品资源与征集渠道,源源不断地为香港市场输送着前沿、多元、国际化的顶尖拍品。从该季度的价格表现就能看出,香港上拍作品成交均价相对更高,逾210万元,而北京地区拍品成交均价不到56万元,相差近4倍。香港市场也凭借着体量充沛的高质量拍品,在逆势中依旧呈现出了稳定的成交表现。
香港市场展现出的超强韧性一方面依托于国际拍行稳定的成交表现。另一方面,早期进驻香港的内地拍行,如保利、嘉德今年也已进入第十个年头,经过十年的市场孕育与深耕细作,内地拍行在香港的接受度和信赖度都在提升,并占据一席之地。今年春拍正值保利香港十周年之际,保利香港以10亿港元的璀璨总成交额交出了完美答卷,开创了内地拍行于香港拍卖的新纪元,也为其他内地拍行进驻香港增添了信心。随着新一轮拍卖行地域扩张,华艺、开拍都将香港作为战略要地。相较而言,香港市场当前的上拍规模远不及北京,潜力尚未完全被发掘,对于新兴拍卖机构来说仍有可开发的市场空间。从长远角度来看,香港地区的成交规模也将随着新机构参与者的增多进一步得到提升。
凯瑟琳·伯尔尼哈特《苹果电脑 + 运动鞋》,图片来源:华艺国际
今年以来,两大关键性事件:美联储加息及俄乌战争的爆发造成了市场风险偏好的急速扭转,短期内资金大幅流出股票市场,转向黄金、艺术品这样的避险资产。而美联储宣布加息,又意味着美国国债收益率和美元纷纷应声走高,以及人民币进入贬值通道,这使得与美元挂钩的资产变得更具吸引力,中国内地藏家对作为国际硬通货的西方经典艺术品兴趣显著提升。
斗彩万福庆寿双螭龙耳大瓶六字篆书款,图片来源:佳士得
疫情在短期内不会完全结束,而中国坚持“动态清零”的决心也不会动摇。在此期间,区域市场的概念既可以是模糊的,又可以是更清晰的:其一,受社交距离、运输障碍等限制,本土市场本身所蕴藏的交易潜力和活力对于区域市场的成交贡献十分重要,因此,北京依然是中国内地拍卖市场的核心;其二,随着常规拍卖时间表陷入混乱,传统拍卖的时间概念会被暂时放在一边,更多买家从公开拍卖转向私人洽购;其三,线上拍卖的成功,它取代了春拍、秋拍中的部分日场,以及人数偏少的一些专场,其模式更具灵活性,由过去固定时间集中式的拍卖变为滚动式,使拍品获得更多被曝光机会,也使更多买家不受地域限制都能参与,弱化了区域市场的概念。
今年春拍,艺术市场主要的三大品类成交额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相比之下,油画及当代艺术板块在逆势下表现依旧坚挺,下行走势趋缓,成交额近46亿元,环比2021年秋拍下降10.7%;书画与古董瓷杂板块下滑态势严峻,成交额分别不到32亿元和22亿元,较上季减少了34%及45%。
疫情以来,三大品类市场比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油画及当代艺术以惊人的成长力迅速蹿升,凭借46%的成交额占比成为当前市场的成交重镇;书画市场在坚持了四季市场上行后出现大幅跳水,从核心板块的位置退居二线,占比骤降至32%;古董瓷杂板块更是进一步收窄,仅占比22%。
而从成交量角度观察,古董瓷杂依然是市场中体量最大的板块,以55%的成交量占据核心位置。其品类丰富,可供选择的价格维度广,吸引着不同年龄、不同品味的参与者加入,为拍卖市场带来活力;书画品类尽管在成交额方面出现大幅下挫,但其作为中国市场的特色文化板块,依然有其稳定的作品受众,成交量在三大品类中占比31%;而油画及当代艺术板块虽然近几年热度一直在上升,但其成交量占比并不高,仅为14%。这是由于该板块的低价拍品大多转移至线上销售,春、秋拍中登场的拍品单价普遍偏高,因而所能承受价格参与竞拍的买家群体相对有限。
油画及当代艺术板块今年春拍的成交均价已超296万元,逆势走强,实现V字型反弹,较上季增长了46.5%;书画方面,季度成交均价在经历了去年秋拍的短暂翘头后再次向下,回落至93万元,下降了16%;古董瓷杂成交均走势平缓,保持稳定态势,即便出现了微弱的抬升迹象,成交均价也仅在37万元,影响甚微。
明显可见,油画及当代艺术板块与书画及古董瓷杂的成交均价距离正进一步拉大,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藏家群体的改变,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年轻买家进入艺术市场,带动了新的收藏品味风尚;二是市场中高端拍品供给的变化,随着一二级市场合作变得紧密,油画及当代艺术板块优质作品在征集上相对容易,与之相对的是书画及古董瓷杂精品的征集难——大部分书画及古董瓷杂属于存量市场,藏家往往十分惜售,另一方面,不少书画及古董瓷杂精品流向了博物馆机构等公共领域,不再出现于市场;三是艺术品资产配置的需求提升,在面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变化以及诸多不稳定因素时,买家的购买选择会更倾向于更具有国际化属性的油画及当代艺术板块,从而推高了成交均价。
“2022春拍油画及当代艺术板块TOP10拍品”榜单显示,上榜的国际艺术家比重高达70%,中国艺术家仅有3位。国际艺术品的日渐走俏再次印证了藏家对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视,也是当前市场的热象与趋势所在。榜单中的毕加索、巴斯奇亚、奈良美智及大卫·霍克尼如今已是中国拍卖市场的常客,他们的作品深受国内藏家的喜爱和青睐,持续以高价拍出。显然,拍卖行也更乐意带来已经具有市场共识度的国际拍品,以降低这些成本高昂的拍品流拍的风险。当然,每季拍卖行也会试图增加一些新面孔,来测试和刺激中国地区藏家的反映与消费能力。在春拍中,香港苏富比首度带来国际知名女性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极具代表性的雕塑作品,并收获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在市场情绪低迷的情况下,路易丝·布尔乔亚的作品依然突破亿元成交。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前几季大热的常玉、朱德群消失在了今年的榜单里,他们的缺席,反而留给了第二梯队价格较低的二十世纪艺术家市场成长的机会,刘海粟、庞薰琹、周碧初、颜文樑等人的作品该季度均有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当代板块同样面临经典作品不足的窘境,市场关注度转向近几年火爆的超当代艺术,以及被市场忽然多年的60后、70后中生代艺术家。在掩去了高价艺术家的光芒后,拍卖行不得不对美术史重新进行梳理,这也为藏家进入系统收藏提供了更多的新路径。
“2022春拍中国书画板块TOP10拍品”的价格普遍比以往更低。与往季相比,今年春拍的亿元书画数量显著减少,仅有张大千的《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与崔如琢的《秋韵》。而高价作品也明显缺失,超5000万成交的拍品只有齐白石的《嘉耦图》。但同时,此次春拍也有不少亮点存在:如清代书法家伊秉绶六字隶书《长生长乐之居》以2875万元成交,超出估价10倍之多;北京荣宝在荣宝斋350周年之际带来的重磅书画旧藏:重阳真人(金)的《吕祖圣像》,以3967.5万元超高估价成交。可见逆势并不会阻挡买家对重要生货的追逐热情。。
张大千《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图片来源:苏富比
总体而言,书画市场的主流艺术家面孔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近现代书画仍以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等人领衔,古代书画方面也有熟悉的唐寅、朱耷等大师作品现身。其中,张大千以绝对优势牢牢占据中国书画艺术家榜首——3件作品上榜,其于1947年创作的《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以3.7亿港元的碾压式价格独占拍卖鳌头。
“2022春拍古董瓷杂板块TOP10拍品”榜单呈现百花齐放态势,帝王宝玺、明清瓷器、古董家具及佛像艺术各领风骚,一改往日明清瓷器独大的格局。最高价拍品为吴权博士藏“乾隆帝御宝太狮少狮钮寿山石玺”,以1.53亿港元成交,艳惊四座,也是春拍中该品类唯一一件亿元拍品。
一直以来被视为古董瓷杂版块“重头戏”的明清瓷器,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春拍中明清瓷器不乏精品,但成交价普遍低于预期,就连该品类最高价的青花夔龙纹罐也仅以4270.5万港元成交,尚未超过拍卖行给出的低估值。受经济环境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买家在面对高价位瓷器精品时显得尤为谨慎。反观明清家具市场,疫情的三年里热度不减反升,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其本身的抗风险属性。明清家具十分重视材料的价值,市场流通的高价拍品均以紫檀木和黄花梨为主,同时其价值被全球藏家广泛认同,流通性好。因此即便受大环境影响,家具专场、上拍数量较往年减少,但出自名门、传承有序的精品仍广泛受到藏家青睐和追捧。
过去三年里,超当代艺术家无疑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市场最受关注的群体之一。在疫情严峻,经济下行,市场趋冷的当下,超当代艺术作品价格丝毫不受影响,屡创新高。拍卖行紧握市场趋势,深入梳理了千禧年后当代绘画领域中的最新趋势与阶段性成果,纷纷呈现在二级市场上未来可期的青年艺术家作品。
超当代艺术家在中国市场正值快速上升期。今年春拍,8家拍卖行于北京和香港两地共举办有20个现当代专场囊括超当代艺术。统计范围内共有251位超当代艺术家作品上拍,其中233位艺术家作品成交,共创造7.9亿元的成交额。575件上拍作品仅有45件流拍,成交率高达92%,比整体高出近10个百分点,超油画及当代艺术板块4个百分点。
多位超当代艺术家作品超纪录成交。其中,突破500万元以上刷新纪录的艺术家就有7位,然而里面却未有中国艺术家的身影,可见国际拍行仍然牢牢掌握着超当代艺术市场的话语权。与此同时,仔细观察市场会发现近两年内地拍卖行也正在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超当代艺术家名单——将名单拉长至400万元以上者,有4位中国艺术家出现,分别是梁远苇、宋琨、黎清妍和高瑀,除了香港艺术家黎清妍外,其余三位均由内地拍行推介。
女性艺术家显得尤为突出,超400万元刷新纪录的艺术家共计14位,女性占据9位,占比近三分之二。纵观艺术史发展,新生代女性艺术家正迎来最好的时代。在75后艺术家作品中,女性艺术家作品的销售占市场规模的15%;80后艺术家中女性贡献了41%的成交额;而在85年及此后出生的艺术家里,女性艺术家作品的市场占比已经达到52%,其市场占有率已经追平甚至反超同期男性艺术家。
超当代艺术家持续有重要作品入场。新纪录的产生往往伴随着重要作品的出现,比如北京华艺国际拍出的高瑀作品《防川》,该作高3.8米,长6.28米,是艺术家至今创作中尺幅较大的一件,它以425.5万元的成交价刷新了艺术家拍卖纪录;宋琨被视为美术馆级别的组画《这就是我的生活(90件)》也在该季上拍,以437万元在开拍国际上拍出,创其个人纪录。这些作品都是艺术家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著作,随着艺术家身价上涨,这些作品价格势必还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而对于顶流艺术家而言,已经有重要作品上拍并创纪录,而要想再有高价作品产生,就需要全面挖掘其学术价值。春拍中,北京保利带来了黄宇兴单色时期的重要作品《河流|塞纳河的雨》,对于藏家而言,要想做好系统收藏,必然不能错过艺术家每个时期、每个重要系列的代表性作品。这件《河流|塞纳河的雨》正是黄宇兴重要母题“河流”系列的萌芽之作,也是河流系列中极为少见的雨景,因此引起买家的激烈竞投,以120万元起拍,经30余口竞价,最终以415万元高价落槌,含佣金以477.25万元成交。
赫南·巴斯《精心准备的男孩 (或正在逼近的冰川)》,来源:佳士得
另一方面,备受关注的重要超当代艺术家作品持续被挖掘。“2022春超当代艺术家成交额TOP10”名单与“2021年度超当代艺术家成交额TOP10”名单重合率达60%,榜单新晋的4位艺术家:六角彩子、莎拉‧休斯、埃德加·普兰斯及凯瑟琳‧伯尔尼哈特也均为近几年热度较高的艺术家。各家拍卖行在筛选艺术家名单时都会有自己的倾向,但是总体的原则是以画廊和博览会上的热门艺术家为主,包括阿尔敏·莱希代理的黄宇兴、佩斯画廊代理的洛伊·霍洛韦尔,以及豪瑟沃斯代理的尼古拉斯·帕蒂和艾芙瑞・辛格等。细究之下,这些艺术家在一级市场的“摸爬滚打”时日已久,且背后都有大画廊支持,为其举办展览,梳理学术;在创作上,他们也有各自的特点,且相对而言,遵循着一条有迹可循的主线,确保其艺术创作的稳定性。
伊娃·尤斯凯维奇《草帽 (临伊丽莎白·维杰·勒布伦作)》,图片来源:佳士得
这些备受市场关注的艺术家上拍数量均在3件以上。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拍卖行大力挖掘,不断地为市场输送着热门艺术家的作品。但值得注意的是藏家并非照单全收,热门艺术家作品也存在流拍的风险,包括黄宇兴、尼古拉斯·帕蒂及莎拉‧休斯均有作品流拍。可见即便是在闹市之中,藏家依旧能保持着相对的清醒和理智的价格判断。
头部超当代艺术家名单几乎被国际艺术家所包揽。“2022春超当代艺术家成交额TOP10”中中国艺术家仅黄宇兴一位,其余则来自世界各地。其中,美国艺术家凭借4席的绝对优势占据了头部超当代艺术市场的领军地位。
放大到整个中国市场来看,仍然以中国本土艺术家为主导。春拍中,251位超当代艺术家来自于36个国家及地区。中国及港澳台地区艺术家市场占比最大,超2亿元成交额。美国艺术家紧随其后,贡献了1.8亿元的成交额。此外,罗马尼亚、日本、加拿大等艺术家的实力同样不可小觑,值得一提的是,罗马尼亚与加拿大地区成交额占比高仅是因为极个别艺术家的作品价格烘托,如亚德里安·格尼、安娜·维扬特及王俊杰,并非群体现象。
不仅仅是头部市场,新入场的超当代艺术家可谓是全面开花。不少首次上拍的艺术家都获得了较好的价格认可。比如由佳士得香港带来的韩国艺术家禹国元创作于2021年的作品《顺其自然》,首次上拍便以189万港元的成交价突破艺术家个人作品的百万大关。而之所以能拍出如此高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推介——在开拍前,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正在香港空间推出韩国艺术家禹国元的个展“嘉年华”,展出艺术家约20件新作品。展览恰逢其时的举办起到了艺术家宣传与拍卖预热的作用。超当代艺术家的拍卖市场与其一级市场相辅相成,随着画廊对超当代艺术家名单的补充,拍卖市场的超当代艺术家也在持续更新中。
尽管超当代艺术市场发展势头如火如荼,但在中国市场其整体价格远未赶超当代市场中坚力量,多数仍集中在百万元以下的水平。从数据来看,250万元是超当代艺术市场作品价格的分水岭,在此价位之上的作品数量显著减少,而在此价位之下的作品尽管成交量庞大,却只贡献了该板块不到16%的成交额。
相对于整体购买力来说,国内超当代艺术家作品价格并不算太高,能够吸引更多新藏家入场,这给市场留出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同时,超当代艺术板块经过优胜劣汰后,头部名单也已趋于稳定。中国当代市场需要源源不断新的血液补充,可以预见无论未来发展如何,学术与市场,需求与发展的焦点都会集中在这个板块脱颖而出的新一代艺术家身上。
*本文由《艺术市场通讯》与《芭莎艺术》联合发布,刊登于《芭莎艺术》9月刊